一层“烟幕”改变战舰命运,海战烟雾战术真实案例

一层“烟幕”改变战舰命运,海战烟雾战术真实案例

早在2000多年前,烟幕就曾被用于战争,以起到干扰对手视线的目的。二战中,烟幕备受各国重视,使用的规模达到战役层面。海上作战,烟幕能够有效阻碍敌方观察、瞄准、射击,因此多数战舰都配备了烟幕发射装置。

《战舰世界》完美重现了世界大战期间大型海战,您将操控大和、俾斯麦、列克星敦等著名战舰鏖战大洋,关注《战舰世界》微信,下载游戏,开始征服大海!点击图标关注我们吧!

莱特湾海战中正施放烟雾的“希尔曼”号

在英军追剿“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中,配有雷达的英军重巡洋舰率先发现了敌舰。在短暂交火后,英军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被迫释放烟雾并退往德舰的射程范围外。瓜岛海战中,日军雷击战队错把美军战列舰当成了巡洋舰,逼近后发现不断有406毫米炮弹朝自己射来。见状不妙,日舰队一边施放烟幕一边急速撤退,但一艘驱逐舰还是没能逃脱,接连中弹后沉没。萨马海战,美军护航航母编队靠着飞机骚扰和连续使用烟幕逃过了栗田舰队战列舰炮火的轰击。当然,使用烟幕的前提是海面的风不能太大,否则效用大减。

中国海军舰艇释放红外干扰箔条

展开全文

二战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烟幕在海战的作用一定程度有所降低。以超视距作战和制导武器为特征的海上作战,依靠目视发现和打击对手的情况非常少。对敌方舰艇实施打击的主要手段是使用反舰导弹或者鱼雷。对来袭反舰发射红外干扰弹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具体就是释放出干扰箔条,箔条散布成云状并低速降落,使导弹制导系统误将目标转移到干扰弹上。过去释放烟幕是让对手看不见自己,而现在释放干扰箔条就是要让对手看到那个假的“自己”。

被导弹击中的“大西洋运输者”号

对敌来袭反舰导弹实施干扰也是各国海军的重点训练科目。一般情况下,战舰在发现自己被敌方火控雷达锁定后就要分阶段不停地释放干扰源,期间还要争取锁定敌舰并发起反击。这个过程时间非常短,对舰艇指挥官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因为导弹的制导方式多种多样,即使是释放干扰也不能保证自己绝对安全。英阿马岛战争中,阿军向英军特混舰队发射仅有的几枚“飞鱼”导弹,英军发射干扰弹也没能避免厄运,“大西洋运输者”号成为了“无敌”号航母的替罪羊。

中国海军舰艇发射干扰弹

现代化的海军舰艇一般都是烟幕与电子干扰装置相结合。实际上,传统的烟幕在某些特定的战场环境中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幕的掩护可以与舰艇的规避、机动相结合,有效避开敌人的火力,打乱对手的作战企图,必要时候还能掩护海上编队安全撤离。

在未来的战场上,只要充分发挥伪装保障的潜力,仍将可与先进的制导、激光、电子等高技术武器装备形成某种抗衡。这些防护措施,能够有效提升舰艇的战场生存性,为夺取作战胜利创造条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