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墓:从6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看共享经济该何去何从?

共享之墓:从6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看共享经济该何去何从?

“共享单车停止进入小区,共享单车停止进去小区.....”上个月,坪洲地铁站麻布社区岗亭里传来悦耳的喇叭声,我骑着小黄车被保安拦在了门外。

“喂,现在共享单车不准入内了。你把车停在外面吧。”

“哦,那我走另外一条路。”抄近道受阻,我只得骑到坪洲地铁边,一到地铁边我就惊呆了,可能是因为小区内不准共享单车入内了,地铁边上的共享单车几乎快把过道给挤掉了。

去年就有朋友抱怨去深圳红树湾公园,本来好好的道全被共享单车堵住了,几乎寸步难行。磊哥说:“共享的单车的盛行反应了一个道理,这些人为什么要骑共享单车,因为穷呗。深圳不少都是工薪阶层。”

想想也是,我喜欢共享单车的原因无非是以前十几二十分的走路距离走过去嫌远,坐车过去又觉得有点贵,连个摩的都是5块的起步价啦。相比起只要0.5元、1元甚至月租1元,还时不时免费骑行、骑行可领红包的共享单车,绝对是工薪阶层的绝佳选择。

为什么深圳红树湾公园会被堵的那么严重,因为那里本身就有租车骑行的自行车,2016年,我跟男友去租自行车骑行游玩,2个小时貌似是50元,同样是骑行,租商家的贵上几十倍,为什么不骑个共享单车呢。

面对风口,投资家商家蜂拥而至,大肆在各大城市投放共享单车,不少城市都快不堪重负,居民生活都受到影响。我想着利益的趋势之下的逐利,共享单车之路要不是合并要不是倒闭。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是打车这样的高频刚需,滴滴和Uber都花了几年,往这个市场倾注了数百亿补贴才培育出消费习惯,而一批共享项目,指望靠融资几百万就能改变用户的习惯,可能是杯水车薪。

而近期一些关于共享单车倒闭的消息也逐渐流出。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发表了一篇《6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超10亿押金怎么讨回?》中写道:深陷倒闭和跑路传闻的酷骑单车发出一纸“酷骑单车后续使用及退押金事宜的通知”称,北京的办公室将暂停办理押金退还业务,用户退押金都要去位于成都的公司。而另一家以“体验好、管理精细”自居的小蓝单车近日也陷入崩盘危机。

随即就有媒体报道称,11月23日,小蓝单车CEO李刚的父亲李文生来到北京,与数十家厂商谈判。当被问及款项如何还,厂商代表们表示,李文生的回复是:“没钱。谁要钱,我跟谁走,我去你厂里打工,我老婆到你厂里做饭。”李刚避不见客,有客户找上门了,也尽量能躲就躲,当初的风光无限没料到是昙花一现。自己躲在老父亲的身后,我想,李刚还没有从这场巨大的泡沫中晃过神来,正面这场失败吧。

展开全文

随着共享单车倒闭报道不断的输出,共享单车行业的存量押金规模近100亿元的去留以及共享经济是否可行也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投资人们循着共享单车和充电宝,去寻找一切贴着共享、自助标签的项目,创业者亦投其所好。从共享单车以后又陆续出来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甚至还有共享男友的,无奇不有。但有的东西共享真的有市场吗?就说共享男友,放我是无法接受的,连他多看别的美女一眼我都吃醋的,怎么能接受和别人共享呢。

奇葩的共享男友项目在网上火了几天后就消声密迹了,但饱受戏谑的共享雨伞却真的获得融资了:5月22日,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四野创投会;5月28日,“JJ伞”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创办了oto共享雨伞的刘开俭,5月31日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费、不设密码的雨伞,还没走到广告变现的那一步,所有雨伞就去向成谜了。他对创业家称,“起初,团队有8个人,分别负责软硬件、机械设计等。但由于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反倒还流失了3名员工。”

跟共享单车一样,共享雨伞也难逃公物私用的命运,前途堪忧,一路唱衰。相比于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倒是火了一段时间。

聚美CEO陈欧都以3亿元人民币控股街电,并打算亲自操盘。当马化腾4月20日还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不靠谱,很多人都看不准”时,腾讯投资部的钱早已在十天前打到了小电创始人唐永波的账户上。王思聪的一句如果共享充电宝“做成了自己吃翔”——他让这样一个不足百亿市场规模的生意,意外地成为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赌局。

抛开专业的角度,作为消费者,我从自己平时的生活中来解析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共享充电宝没出现以前,我都是用的手机配套的充电器,每次都会充满电出门,就算出门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点了也会带着充电宝或插头数据线,有几次去餐厅吃饭手机没电了,我什么都没带,我走到前台去询问店员,我的手机快没电了,能借你的数据线充点电吗?现在大家用的手机型号都差不多,自然不会没有匹配的数据线,竟然可以借到不用花钱的,我们又为什么要在餐厅里去花钱去给手机充电呢?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看了网上大量的关于共享经济的文章,看到了不少数据,36氪获悉,一家较早拿到大额融资的充电宝企业,其产品的实际使用频次就从商业计划书中预估的单个充电宝一天出借3-5次,缩水至0.5次-0.7次。同时还面对进驻餐厅所需要的大量成本,刚需缩水,拓客成本如此之大,跟共享单车同根生的共享充电宝似乎就没有共享单车这么长命了。

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从刚开始的备受瞩目到后来的备受诟病甚至后来生存都成问题,这一切看似刚需的风口似乎私底下开始暗流涌动了,共享单车的命运到底是出现寡头合并还是消亡,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关心的只是如果有一天我使用的小黄车也倒闭了,我的押金能不能取出来还有每天那最后一两公里的路程是打车还是走路。你看人类的劣根性一切都是从自己出发,谈共享一切似乎不太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